第六届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28浏览次数:11

信息技术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依赖于大规模普及的计算机科学教育。通过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让更多公民具备良好的编程思维、数据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数字社会责任。

2023528日,第六届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研讨会在辽宁沈阳顺利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及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报告,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长波教授、院长钱卫宁教授出席会议。参会的还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以及活跃于计算机科学教育的企业的教育同仁。

主题报告内容

来自暨南大学的古天龙教授作了《数字化社会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数字伦理教育》报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带来了产业和经济变革,新形态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数字化社会的经济增长动能。一方面,数字素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基本能力,提高数字素养既有利于数字消费,也有利于数字生产;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发展引发了诸多伦理挑战和风险,数字伦理已成为数字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报告从适应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对数字化社会下的全民数字素养、数字伦理教育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作了《新科技革命与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报告。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也面临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渐显著。互联网催生了大数据,成就了大数据国家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则是用数据和技术来驱动世界,新一代人工智能充分发挥数据的威力,成为强有力的工具。所有这一切技术和工具背后的“道”是计算机科学,是思维方式,道器合一才能真正创新。我们将以本科专业导论课作为起点,以编程实训平台和个性化学习系统为依托,探索计算机科学教育大学通识课程、中小学素质培养以及面向公众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实施路线图,为抓住“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做出我们的贡献。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余新国教授作了《利用人机协同智能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报告。近年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成功案例和最新GPT技术显示,人机智能协同研究模式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方向,这些成果证明了人机智能协同可以产生出超越“人”或“机”单方面智能的协同智能。所以结合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将两类智能进行协同增强而产生新型的人机协同科研模式是新的方向。该类模式既是科研新模式又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推进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对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的路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副主任李骏作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教育》报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华东师范大学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承接这一任务,以适应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成熟度模型为基础,充分运用数字化教育创新成果,以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为突破口,逐步面向全民提供完善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测评及提升服务,努力走出一条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教育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主任,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伟教授代表基地发布了《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宣言与核心框架》。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是支撑数字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宣言与核心框架》是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成果,作为基地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希望能够以此带动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我们,共同为数字中国的建设与数字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高校人才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琰彬工程师作了《“水杉在线”助力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报告。“水杉在线”是华东师范大学在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打造的新一代数字化全链路在线学习平台,是一个面向师生“教、学、练、测、创、评”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社区。通过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的理念与行动,依托“水杉在线”打造国家级跨地域、跨学科、跨学段的标杆性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引领全国“数字素养”课程的持续改革与成果推广,真正实现国家数字化转型与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和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肃副教授作了《“新生计算机第一课”的思想与实践》报告。数字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中全体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都强烈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基本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生存于数字社会。基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新生计算机第一课”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数字化能力。课程通过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规模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开放在线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了一门基础课程、一个学习平台、以及一份评测证书,帮助同学们熟悉数字化时代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数字化学习方式。


来自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张敬伟教授作了《推动实践创新内涵建设 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报告。OBE理念和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聚焦学生的能力达成、产出及评价。实践育人是知识学习到素质体现、能力达成的重要机制。报告系统地介绍在示范中心框架下,校院在新生信息素养培养、创新基地、学科竞赛、小学期创新活动、校企协同育人等领域的系统化建设工作。同时聚焦产教融合育人,介绍学校在引企入校、四创育人的创新举措。


来自贵州大学的张波副教授作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方法探索——“新生计算机第一课”在贵大的实践总结》报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建设“四新”学科的重要支撑,其数字化转型、改革和应用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总结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结合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及二者的交流过程。2022开始学校依托“开学第一课”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逐步实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1. 企业与社会人才培养

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先生作了《面向能力培养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实践》报告。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化转型则成为传统行业的必选项;相应的,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应用和数字化管理人才成为行业急需。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革进程加速;其中,个性化学习、智慧学习引导、精准施教等日益受到重视。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在与高校多年的产学合作经验基础上,与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数字化变革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和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教育教学的理论、流程、方法和工具,助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的落地实现。特别是面向数字化新职业、新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研发了一套以能力为导向、能力体系结构与课程知识图谱相关联、基于知识点和能力项动态测评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个环节全面的数据采集、集成、分析、AI建模及应用,为高校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数字化实施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来自上海成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杨晓春高级工程师作了《探索和反思大学通识计算教育中的科学和工程实践》报告。通过分析比较我国基础科学教育和计算教育与美国相应教育的相同和不同,从科学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对目前基础教育应该加强的部分给出建议;解释了基于计算课程体系规范2020CC2020)的胜任力模型在工业软件人才和开源处理器芯片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应用,为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大学课程设计提出建议;并对企业在计算机科学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工作提出建议。



上海泽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张元刚高级工程师作了《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将生产生活的代码和故事写进中学教材》报告。讲者作为一位编程25年的程序员,同时也是一位父亲,发现信息化教材需要更及时更新,以打开中学生国际视野、锻炼跨学科人机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团队妥协-协作执行”的全栈实践创新思维。报告以一个程序员爸爸编写教材内容和试点推广的故事,记录了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全民计算机科学教育计划”由华东师范大学倡导,联合多所高校和企业共同协作发布。该计划旨在确保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终生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无障碍并高效地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具备成为数字社会与智能时代创造者所必备的数字素养、数据意识、编程思维、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创新和数字社会责任。